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堅強的媽媽

筆者:緒保基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緒保基先生,空軍官校畢業,服役空軍二十餘年退伍後,轉任民間公司服務,於九十四年退休。 生逢抗戰、戡亂,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,母親在十九歲那年,因緣嫁給駐在山東省濰坊縣擔任少尉排長的父親緒伯源。民國三十八年,正值寒冬期間,懷著身孕,挺個肚子,跟著父親隸屬的部隊,一路轉進到青島。 翌年正月初,母親在碼頭倉庫裡生了第一個兒子,即筆者。同年端午節,登上軍艦,暈頭轉向地吐了九天,迷迷糊糊、不省人事。好不容易,越過海峽,到了基隆,在這兩個碼頭的去來,註定一生命運的轉折。 在居無定所、物資匱乏的年代,母親經常隨軍遷移,商店屋簷下、學校、廟宇、部落⋯⋯,只要能遮風蔽雨,隨遇而安,證實了人的生命力是多麼的堅韌。 「緒李艷秋」,是我們媽媽的姓名,原名李毓敏,民國十九年農曆十一月出生於山東省濰坊縣,是個由奶奶帶大的北方姑娘。基於時代背景、生長環境及承襲家族遺傳影響,造就了她堅強、隨和、善良、勤儉的人格特質。 四十四年間,感謝政府關懷,在老鄉長官的照應下,父親獲配到「九六新村」那簡陋泥巴小屋的眷舍,雖然房間只有兩間半,家徒四壁,但竹籬笆一圍,總算有個棲身之所。此時期二弟、三弟、四弟相繼出生,媽媽一面照顧我們四兄弟生活起居,一面做手工刺繡貼補家用。每天又提著菜籃,偕眷村的媽媽們,三三兩兩結伴走到隔壁村的菜市場,找些較便宜的攤位挑挑撿撿,配著一鍋飯,或者是饅頭,一天又一天,只要生活過得去就好,對自己從沒有什麼奢望。 母親五十五歲那年,父親因病去逝,在長年守寡、苦守寒舍的孤寂日子裡,卻始終堅持一貫的儉樸生活模式。 這個世界的變化,似乎與她關係不大,什麼手機、金融卡、信用卡等現代化產品都不太能接受,是位和資訊時代極不相稱的代表人物;但閒時能聽聽廣播,看看電視劇,或與幾位姑婆、媽媽們聚在一起,東家長、西家短,聊些無傷大雅的八卦,排遣大半時光,紓解生活壓力,就不錯了!而在「自我感覺」良好的心緒中,和街坊鄰居,表達了相互關懷和依靠的親切感。年節時偶爾會包粽子、灌香腸、腌臘肉、包水餃、炸丸子、蒸年糕…等「奢侈」食物,縱然我們家「出品」的長相多半不佳,味道也一般,但都能盡力地配合年節氣氛,滿足孩子們的饞嘴和芳鄰的關係。 母親連單車都不會騎,卻遊歷世界多國。自七十六年政府開放探親後,每年春暖花開的清明過後,必定趕回山東娘家探親;甚至在她八十歲那年還來回一趟,探視唯一的老哥及後生晚輩們。余光中「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,我在這頭,大陸在那頭」的詩句,充分描繪出老媽回到原鄉的心境。 我們的娘,沒有淵博學識,更不是大家閨秀,也不曾有教科書所描述的「偉大母親」情境,諸如「諄諄教誨,無微不至,不眠不休…」等,她只是在貧苦環境中,以簡約方式,默默操持家務,撫育兒子,總算讓她盼出了上校、將軍和稱職的公務員。 但是,對十八歲起罹病的二弟,媽媽卻從家中照顧到醫院、療養院,年復一年,都六十歲了,仍不離不棄,無怨無悔。 媽媽又幫著把小孫子們,一個個帶大,疼愛有加,大大減輕了我們這些兒子們的負擔,誠如白居易《慈烏夜啼》所述之「應是母慈重,使爾悲不任」。 八十歲以後遲幕之年,即使青春不在,但她說:「這輩子誰也別想改變我,我也不會改變。」真的,保守務實的母親,以不變應萬變的處世態度,如疾風勁草般的精神,很有尊嚴、頑強地度過顛沛流離,坎坷波折的人生道路,含辛茹苦地在這塊土地播種,培育下一代。媽媽的恩澤無可取代,正是「深情悠遠」、「悠悠我思」哉!  (點閱次數:628)